袁溪璐
站在厦门大学凤凰花开的芙蓉湖畔回望,七年前那条从三中校门蜿蜒至炳草岗大街的坡道,竟成了我人生最丰盈的修行道场。三中路的坡度比记忆里更陡峭。每次气喘吁吁爬坡时,书包里装着未修改完的主持稿和月考卷,高三每天走过的那个刻着如意纹的广场,早已标记好我们命运的折痕。
春暖花开的三月,总能在教学楼前的榕树下遇见当年的自己。攥着团代会发言稿的女孩在斑驳树影间来回踱步。那时的我还不懂,那些在年级办公室与伙伴们开展学生工作的日日夜夜,那些因主持稿措辞与老师反复推敲的晚自习,早已在灵魂深处埋下种子。而今面对厦大社会工作的田野调查,面对乡村留守儿童清澈的眼睛,方知三中教会我的不仅是字正腔圆的台风,更是用声音传递温暖的修行。
通往食堂的台阶上总叠印着青春的脚步。记得那年艺术节,我穿着礼服在后台候场,听见自己的心跳与礼堂的灯光共振。当追光落在眉睫的刹那,突然懂得:镁光灯照不到的角落往往藏着真正的光芒。那些在后台核对流程的专注,在颁奖礼上为对手鼓掌的真诚,在月考失利后重新整理错题本的耐心,比任何奖状都更接近成长的本质。
最难忘是通向宿舍楼的林荫路。高考前夜与挚友在此漫步,月光把树影绣成满地锦绣。我们讨论《理想国》的哲思,约定要在各自领域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如今她们有的在西南司法鉴定中心研究儿童复学心理鉴定,有的在伦敦政经探索性别平等,而当年种下的思想火种,仍在不同经纬度上静静生长。
三中路的妙处,在于它不仅是空间意义的通道,更是精神成长的年轮。那些在主持中磨砺的思辨,在志愿者活动中沉淀的共情,在月考失利后重拾的勇气,都化作我背包里的干粮。当我在山区支教时,当我在泉州参与专业实践时,总能在某个转角邂逅三中路赐予的礼物——或许是处理矛盾时的从容,或许是面对困境时的韧性。
学弟学妹们,请珍惜这条盛产奇迹的坡道。去触摸舞台话筒的余温,去收藏运动会上飞扬的呐喊,去酿造属于你们的思想佳酿。那些此刻让你忐忑的舞台,终将成为你眺望世界的瞭望塔;那些令你辗转的难题,终会化作破茧的契机。愿你们在三中路上,走出比地理坐标更辽阔的人生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