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中,我完成了一场蜕变。
初中时,我的目标很单纯,就是努力学习考上三中,但对于高中生活毫无概念。进入三中后,我发现自己很难迅速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变,高中知识的难度陡然增加,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我从初中时的焦点人物沦为班级中最普通的一员,失去了曾经的光环,因此我也曾经迷茫,心态有些失衡,学习也出现懈怠。好在,在优秀的集体的熏陶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中,在不断的自我磨砺中,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不再是那个核心人物,但我可以与同学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然而,高中学习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高二时,班级组织自愿留校自习,大多数同学都踊跃参加,而我却选择做那个例外的存在,内心有些抗拒这种集中式学习。可能是因为懒惰,也可能是因为还没完全适应三中的学习节奏,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清晰的认知。直到高三,我才真正意义上进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一方面是高考临近,紧张的氛围让我不得不打起精神;另一方面是繁忙的学习任务让我无暇他顾,只能专注于学习本身。我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理综写不完题,就课下定时加练;数学难题做不出来,就每天回家练一道压轴小题。虽然高三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但我尽力消化每一道练过的题,力求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虽然在高三阶段我的成绩波动也比较大,不过有赖于三中这样的周考制度,可能还来不及感慨上一次考试,又要准备下一次考试,我较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学习心态。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把每一次周考都当作高考,高考就是最后一次周考。每一次考试不仅是知识的考察,更是考场状态和应变方案的考验。在成绩的起起伏伏中,我逐渐形成了一种认知:不要害怕考试失利,每一次都应该模拟真正的考场状态和做题方案,每一次准备都是为了最终的高考。就这样,我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高三时光。高考时超常发挥,为高中三年画上了比较完美的句号。
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后,我自认为分数够高,一定能如鱼得水。然而,现实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我发现身边有很多初中就开始参加算法竞赛的同学,而我知识贫瘠,在他们面前像个普通小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后来与室友交流,才明白差距产生的原因。我的两个室友来自湖北省top5高中,他们早上6点就开始跑操和早读,每周还要在紧张的复习时间中加入两次周考和讲评。高三以前,除了高考内容的学习,他们还有更难的竞赛培训任务。同学的经历让我明白,别人的成功并非天生,而是更加努力,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大一时,面对与别人的差距,我开始抵触专业,后悔入错行。但幸运的是,因为三中,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扩大了我的“朋友圈”。是三中昔日的同学带我从基础开始训练,让我真正接纳了计算机专业,从对编程毫无兴趣到愿意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我再次完成了转变。我不再计较与别人的差距,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尽己所能做好该做的事,虽然起步晚,但也能够在学习中努力培养专业技能,参与竞赛与项目,不断拓展知识边界,通过团队协作攻克难关。
我逐渐认识到,认识优秀的朋友比自己优秀更重要,因为能从朋友那里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提升自己的认知。所谓文凭,远不如学识渊博、乐于助人的同学,远不如成果丰硕、悉心指导的导师,远不如能为你指点迷津的朋友。我告别了过去的学习方式。因为一个人单打独斗是绝对行不通的。我尽可能地融入不同的团队中做事,集思广益。团队分工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优秀的同学带领大家共同进步,这是最高效的方式。从形形色色的故事中,我也认识到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同样需要努力。其实有些时候我们缺乏的并不是努力,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告诉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应该怎么走。那些成功人士,也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他们早早就获取了正确的信息,少走了很多弯路。成功的选择不是依赖空想或运气,而是靠你不断拓展眼界,充分利用身边的渠道,收集到有效的信息,从而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在这个基础之上,你的努力才会有回报。
不少同学或许心存疑惑:高中阶段的学习,究竟对未来有意义吗?在这里,我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大家,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高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无论是理论常识、言语理解,还是资料分析、推理判断,都会在大家后续的学习生涯和职场经历中持续发挥作用。即便抛开知识本身不谈,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所探索并形成的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学习能力,更将成为伴随终身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游刃有余。
加油吧,学弟学妹们,我在北大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