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活动伊始,校党委书记陈柏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专题党课。
陈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关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局;全体教职工要深刻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狠抓落实,将理念与日常工作融合,提升政治站位;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要抓手,加强对全体师生有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培训,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有效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导向力,凝聚师生向心力。
随后,大家一起观看电影《生命底色》。通过观看影片,大家深受触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加坚定了关心关爱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决心。
观 后 感
“生命的底色不是贫穷和苦难,而是希望和梦想。”刚刚毕业的大学姑娘尚玉,为了追寻自己的爱情和梦想,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条件,来到大凉山脚下的月亮湾中学支教,帮助彝族学生海来古铁和曲木达且完成学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后投身家乡建设,为更多的人带来生存和教育的希望。
在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之负重前行的底色。而女主角尚玉就是现在无数勤勤恳恳工作于一线教师的缩影,从毕业时的青葱羞涩到桃李天下的头发花白,改变的仅是容貌和年龄,不变的是教育的初心和对梦想的坚持。而人的一生,不尽是坦途,就如影片中对爱情和梦想的叙述,真正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最终得到幸福。
《生命底色》是一部以民族教育为题材的电影,主要讲述了大学生尚玉来到凉山月亮湾中学支教,帮助彝族学生海来古铁和曲木达且完成学业,最终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然后义无反顾投入家乡脱贫攻坚事业的感人故事。观影结束后,我感触颇深,我感受到到了主人公的无私情怀和奋斗精神,敢于直面挑战、克服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勇气。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向尚玉学习,教育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能等,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耐心和爱心等素质。
今后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才。
月亮湾中学21位初中学生被不法中介诱骗到南市打工,此事震惊社会各界,一场劝解学生返校的行动就此展开........
《生命底色》讲述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尚玉,为了梦想,放弃城里优越的条件,到凉山月亮湾中学支教的故事,在电影中,尚玉帮助彝族学生海来古铁和曲木达且完成学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终学业有成的学生投入到家乡建设中。这个关于凉山教育脱贫的故事,展示了凉山本土文化,向凉山州民族教育工作者致敬。表达了生命的底色永远不是贫穷与苦难,而是希望和梦想的主题。
拥有信念和勇气,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彝族学生海来古铁和曲木达且身处贫困的农村,因为信念和勇气,他们敢于摆脱环境的束缚,学习知识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拥有梦想和爱,才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导演商小燕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展示凉山教育扶贫成果,表现凉山彝族人民报党恩,铭记党的奋斗历程,赓续红色血脉。电影很好的诠释了“扶贫先扶志”的主题。《生命底色》篇首语:生命的底色永远不是贫穷与苦难,而是希望和梦想。请牢牢握住你手中的笔为自己描绘出七彩人生。孩子们的笔就是知识,他们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描绘出了自己绚烂的人生。教育者的笔是信念和爱,有了信念和爱才可能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点亮学生的世界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生命底色》讲述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尚玉为了梦想和爱情来到四川大凉山蝴蝶山下的月亮湾中学当一名扎根基层的乡村教师,该片以女教师尚玉和彝族学生之间的师生故事为主线,突出核心主题——生命的底色。
什么是“生命的底色”?影片中提到:“生命的底色永远不是贫穷和苦难,而是希望和梦想。请牢牢握住你手中的笔为自己描绘出七彩人生!”整部电影围绕这句话阐述了出生在不同的时代的人物如何描绘出不同的生命底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
《生命底色》深刻阐释了“什么是活着?”、“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这三大问题。影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