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引领型)大小单双平台官网
主页 > 师生园地 > 师生文章 >
师生园地

师生文章

见叶见根见栽培 | 李如琰老师赛课感言
作者:买大小平台  发布时间:2023-04-21 09:49  浏览次数:

你是否想过,要怎么去看见一棵树?

看见那“灼灼其华”不难,看见那“亭亭如盖”不难,看见那“疏影横斜”不难,难的是看见它立在泥土里的根。不是“洒落荫凉”的那部分,也不是“沐浴阳光”的那部分,正是“在尘土里安详”的那部分,让一棵树“站成永恒”。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有言:“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一棵树要有了根才能长出树干,才有附着在树干上的花实。这朴素寻常的道理,放到现实中,却常常为人们所颠倒,见其花实而不见其根。所以我们热烈地追求认可,却难以沉潜心性;所以我们总在为他人喝彩,却疲于招架自己的人生。

在市三中这个优秀的集体里,三步一骨干,五步一专家,好像每个同事都获得过省市级赛课一等奖,每一天都喜报频传,显而易见地,一种压力产生了——完美才是理所当然的。这可能就是一种只见花实不见根的想法。好像我们的镜子里只能照见两组成像:理想的自己和一无是处的自己。这样,我们尽心竭力地钻研,指向的就并不是对自我的超越,而是对失败的恐惧。

因此,我努力追求见叶见根见栽培的境界。这是源自《传习录》的智慧:“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别患得患失,潜心关注自我成长,把自己的树根扎向深邃和宽广。因此,在我看来,赛课的最终落脚点并不在一纸奖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向赛场的赛友学习,向与会的专家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这才是赛课经历中最有含金量的部分。

我曾在备教《琵琶行》时,陷入苦闷。作为一个高中被推选出演“王熙凤”,大学被推选出演“孙尚香”的女性,我自感粗枝大叶,温婉不足。评课专家也哭笑不得:“把一首凄美动人的《琵琶行》讲得荡气回肠!”我的课题是《江月三弄琵琶曲》:一弄“别时茫茫江浸月”,指向相遇;二弄“唯见江心秋月白”指向相识;三弄“绕船月明江水寒”和“春江花朝秋月夜”一并指向相知,自觉精妙无比。结果,段掌门直言不讳:“白取了一个好题目!”赛课路上有很多这样类似于禅宗的棒喝,其实能在电光石火之间让人认清自我。

所以你看,你不一定要很“完美”,“缺憾”里也蓄满生命的能量。三中人的精神之一就是“不满足,永追求”,这即是承认缺憾是人永恒的生命状态。三中育学生,也育老师,在我的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从三中毕业,又回到三中执教,我与三中有着叶与根的羁绊。我深知我不必被“三中”的标签追赶着去变得优秀,我深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道理,我深知即将走向四十岁的我,在赛课的园地里,是三中这棵大树上一枝芳香将尽的花朵,但正因花期有限,对每次一赛课的机会我都珍之重之。我深知一朵花的能量皆源自满树的叶,而这些叶也都是曾经的花。

而生命不只是从花到叶的历程,要见叶见根见栽培,要想明白是什么在托举着我们,才不致因一时出彩而洋洋自满,或因一时困囿而自我否定。要见到苏细华老师几句点评惊艳四座的背后,是他数场专题讲座的积淀和持之以恒的笔耕不辍;要见到一个省级荣誉的背后,是一整个学科团队的智慧凝结;要见到一个个喜报频传的背后,是一棵有着45圈年轮的大树及其深厚的育人根系。荣誉,从来不是别人赐给的礼物,而是我们做出的选择,并可能是个艰难的选择。

2020年,我第一次参加省级赛课,还很懵懂。苏细华老师亲自坐镇指挥,郑碧红老师给我搭建教学框架,杨晓兰、龙永梅、李敏、杨少波老师为我多次磨课,让我第一次代表攀枝花出赛就拿到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从那时开始,三年之内我多次接受三中语文学科团队的“内力”输送,慢慢成长起来。今年4月,龙永梅老师指导我在一周之内拿出了《丧钟为谁而鸣》的整本书教学设计,教科所赵岚昕老师、学科组苏细华、郑碧红、李敏老师又反复对我的课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打磨,期间高一、高二相关班级的班主任、语文组同仁无一不对我鼎力相助,令我感动至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今天,我把我的故事讲出来,是想给那些青涩的“蓓蕾”们打打气,潜心成长,不要患得患失。如果三中这棵大树已将你托举到了枝头,那么,勇敢地去迎接自己的花期吧!就像苏细华老师说的那样“只要愿意成长,三中这个大家庭,这个优秀的团队定会如你所愿!”

东风骀荡,理当绽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