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引领型)大小单双平台官网
主页 > 师生园地 > 师生文章 >
师生园地

师生文章

三十年坚守 一生的情怀 ——写于三中建校四十周年之际——买大小平台教师 王孝友 鄢维秀
作者:王孝友 鄢维秀  发布时间:2018-12-18 14:49  浏览次数:
        仍然记得三十二年前的那一场细雨。
        初来攀枝花是在三十二年前。怀着憧憬,更怀着忐忑。在金江下火车,坐64路公交车前往市区。
        霏霏细雨,玉带绕山。沿途都在猜想,猜想在当时列为四川省第三大城市的渡口市到底是什么样子。车外的细雨以及透过车窗看到浑浊的金沙江水还有江两岸光秃且高耸的大山,充斥内心的是忐忑更是惶恐!一个从平原长大的我,哪见过这般如此巍耸的高山,一个在简州府生活了二十年的我又怎见过如此荒凉的环境!唯一庆幸的是,细雨中那薄如蝉翼的云丝在山腰流淌的美景,至今,还在我心头缠绕。
        新教师报到是在位于市中心的渡口教育局。可是,当64路公交车到达目的地时,再一次超出了我的想象。路旁的凤凰树树边,就几座半旧的五层高的楼房,人行道上满是掉落的枯黄的细碎树叶,被雨水淋过,被行人踩过,破败、狼藉。这,就是市中心?!难道就要在这样的“城市”(其实,还不如内地的一个乡镇)呆一辈子!
        走进教育局师范科,屋子里坐了好几个来要人的学校领导。在他们满是期待的表情中,便知道当时人才的匮乏,同时,也让我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第一次为自己的身价感到自豪和飘然。“三中先选”,领导发话了。这便是我第一次知道了三中,同时也猜想到了三中的地位……
我是被一辆半新的双排座货车接到三中的。行李(其实也不算行李,就一口旧的木箱子)放货箱,人坐前排。开车的江师傅,人和蔼,驾驶技术很好。进入三中(其实,无所谓“进入”,三中是没有校门的,马路横穿学校),收入眼帘的像样的房子就四栋:一栋教学楼,两栋住宿楼,还有一栋便是实验楼了。另外还有的,便是破旧且长满青苔的小二楼(在此,我住了近两年)和石棉瓦搭建的风雨操场。实验楼与教学楼之间是一块长满野草的四周用碳花儿铺成的330米跑道的学校唯一的运动场。泥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湿滑难行。喔!忘了,路边还有一排树,大约有七八棵法国梧桐(至今还有两棵),长得非常茂盛,树冠也很大。这,基本上便是三中校园当年的全貌了。在这里,我已经整整呆了三十二年了!
        三十二年,可写的太多。只能撷取一些片段,唤回大家的记忆。
        在沙层里穿行的运动健儿
        最初三中每天是只上六节课的。上午四节,下午两节。这便给了我们这群年轻人足够的运动时间。下午四点多一点便放学,夏天八点过天黑。近四个小时的时间,没有其它娱乐方式的我们,这个不算标准的运动场定然少不了我们这帮体力过剩的小伙子。球技很差,经常“买火腿”,但每天下午放学前便早早地换了球鞋。几乎天天打比赛,鸳鸯队打单身队。当年的校长们也不像现在的校长们这般矜持,经常被我们这帮年轻人撞得踉踉跄跄,满地打滚。尤其在风季,漫沙飞扬,看不清队友,找不着球门……
        泡“头汤”
        来校不久,三中便新修了一个露天游泳池。记得当时整个渡口市就只有三个这样的游泳池。一个在市体育场,一个在攀钢,一个便是我们学校了。在河沟里洗澡长大的我自然万般兴奋。其实兴奋的不只是我,一帮小伙子没有一个“讲理”的。学校本来要等到第二天水池放满水才开放的,可是哪里等得及呀!为了泡“头汤”,十来个像我一样的年轻小伙子凌晨三点左右便翻围墙进去了。半池水,跳下去踩到池底,脚生疼生疼的。这以后的游泳池,便成了夏天老师们纳凉消暑、吹牛谈天的好去处。这里有一位每天必到但从不下水的人便是我们尊敬的王校长。每天总是早早到来,一张藤椅,一把蒲扇,或吹牛,或发呆,像个家长。池子里打闹的,连人带凳被抛进池水的,还有“不怀好意”潜入水底的……
        无问西东
        这是影片名,此处只是借用。当年的三中发东西是不分季节,没有名目的。餐具、桌子、钢丝床、时鲜水果、乃至甘蔗都是大捆大捆的发,好些老师硬是将甘蔗吃成了干柴。每月十二元的饭菜票是老师们最期待的。可别小瞧这十二块钱,食堂的烧白才四毛钱一份。哎哟!说起烧白,便勾出了一肚子的馋虫。一帮没有厨师资格证的老师傅,硬是将那烧白做得远近闻名。黄褐透亮,香气扑鼻,一顿可以吃四份。还有,时不时便有老师传信:到财务室领钱啰!每次领钱,老师们都习惯了不看名目,因为,其实就没有名目。久违了!这些传信的老师们。
中  兴
        从1978年建校,三中就很“高调”。集全市之名师汇各校之英才。之后又被四川身命名为首批办好的43所省重点中学,再到2002年升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一路走来40年。40年来,7任校长我便经历了6任。作为六朝元老,我见证了三中的发展和兴盛。从最初的一个年级4个班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年级25个班;从当年的几十个人上大学到现在的一千多人升本科;从之前的几栋低矮楼房到现在两校合并后的如此规模;从漫沙飞扬的泥地操场到塑胶草坪的标准运动场;从几棵法国梧桐到现在绿树如盖、草坪如茵;从只有少量泛黄书籍的图书室到藏书几十万册的图书馆;从四面透风的风雨操场到高耸宽敞的体育馆……这些,无不渗透着一代又一代三中人辛勤的汗水,无不渗透着历任校长的英明领导。作为三中的一员,作为自始至终在三中工作了三十余年的老员工,我为三中的不断强大,为如日中天的三中的今天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三十年的坚守,将成为我一生的情怀!
2018年11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