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三中3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初中生,非常幸运地受到邀请参加观看晚上的文艺演出,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三中,也从那一刻起,启发了我对高中生活的期待。2010年中考填报志愿,我的志愿表上唯一填写的一个空里写的是,买大小平台。从彼时起,这座校园就成了我血脉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了。
青葱校园的一些片段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 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
——《一生有你》
回忆起刚进三中校园的第一天,记忆里还有特别模糊的一些片段,记得当时刚进班级看什么都是新奇的,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段文字作为第一天的入校感想,我那个时候第一次听上下课的铃声,就是这首《一生有你》的旋律,我当时把它写进了课堂的小作文里,还记得老师点评的时候夸了一句“观察生活很细致”,让我开心了很久。
入学的军训很辛苦,走机场路有三十公里的拉练,一瓶水一袋咸菜两个馒头,现在想来也真的是那个时候年轻体力好,竟然走了下来。这让我在之后人生每次遇到特别难的长途跋涉时,都会有这一段经历在闪闪发光,告诉自己“挺过去就好啦”,“当年你的体力都可以做到的,现在同样也可以”,实测,这样的鼓励对于自己的心理建设是蛮有用的。
从高一到高三,身边的同学也是换了好几拨,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我的大一班。当年我们原创的班歌《我用花瓣为青春做一张书签》,为班歌谱曲的女孩现在远赴英国求学;填词的男孩现在也在浪漫的法兰西继续读书。偶尔我还会不经意地哼起这首歌:“把生命翻开新的一页,宣告我们奋斗的誓言,缤纷的世界稚气未脱的脸,现在换我为它主演”,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又会浮现在眼前,我们一起唱过的12.9大合唱、跑过的操、寝室的卧谈……都是干净又纯粹的时光啊。
高三的时候压力很大,班主任老师为了让我们放松一些,竟然抽出了一天原本该上课的时间带着我们全班去了公园玩,希望我们能记住“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的道理。那次出行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也是高中生活里特别明朗的记忆。而今大家虽然遍布天涯,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在求学,但在微信群里都还会时有互动,在遇到麻烦困难的时候,都会知道一直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在我们身边做最坚实的后盾。
感谢母校为我准备的人生礼物
高一高二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我加入了三中的校刊《风华》做编辑,算是人生第一次接触了和“媒体”相关的一点东西,现在看来当时写的文章都很稚嫩,但当时的选稿会、和同学们一次一次的思想讨论和碰撞,用最好的状态把一篇一篇稿子磨出来的经历,对我后来选择的专业道路,在北师大的学生社团做到校刊的主编,再到《光明日报》等各个国家级大媒体平台的实习经历,追溯到高中时代,都是从那一本启蒙梦想的薄薄的杂志开始的。
我也曾经敲响过三中校领导办公室的门,高一有一次看见在食堂的台阶上有同学下雨天滑倒了很危险,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主动找到当时的书记提出了希望尽快安装防滑垫的建议,当时也怀疑过一个普通学生的建议校领导会不会并不理会或者重视,结果书记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位不速之客并且鼓励我之后应该有这样管理公共事务的热情,并且很快就在食堂安装好了防滑垫。
还有一件小事也一直让我铭记至今,当时高三学习压力颇大,每天走向食堂的路上是最令人期待和放松的时刻,而家中的番茄炒鸡蛋是让我每刻想起都能感受到简单快乐的菜肴,只是因为往返家中吃饭不大方便,所以特别希望食堂能够新添这道菜肴,母亲听说了我的想法之后,到学校找到了李刚老师提出了我的建议,很快,高三园食堂里也可以见到这道菜肴的身影了,更令人惊喜的是,从这道菜每日在食堂的购买速度来看,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喜欢它。
虽然只是一件件小事,但三中这样对于学生建议和需求的尊重,对于我们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在我之后在本科、研究生阶段积极参与各项学生工作和志愿事务时可以说是助益良多。三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教育我也一直没有忘记,2017年,我升入北京大学,就读财经传媒专业的研究生,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担任了学院本科生的党支部书记,曾经去往祖国的多个省市开展社会调研,去东南亚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去英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在各类活动中去提升自己,敢于反思和改变,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成熟的三观,牢记自己曾经许下的“他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愿望并努力去实现它。
今年,母校即将迎来四十华诞,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能送上遥远的祝福,愿母校明日越来越好,春风桃李,育代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