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寒淼,女,1997年(初中)、2000年(高中)在三中学习, 2003年三中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现在工作单位: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战略规划部。
欢桃李,莘莘四十年。人千里,同被此情牵。——寄调「归字谣」。
我与三中的缘分,始于一桩巧合。
1997年,我处在小升初的门槛,当时,三中已多年不招收初中生员,因此我最初并未关注;很偶然的机会,听说三中是年恰巧复设初中部,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没想到,这一试,便为我开启了初中+高中六年幸运且难忘的旅程。
作为初中部复设后的首批学生,我们年纪偏小、统一住校,起先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相互包容难度略大、想家情绪每每失控,学校承担了老师+家长的双重责任,不但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于细节处、于点滴中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如何应对成功挫折,在我们从“自然属性人”成长为“社会属性人”的道路上,保驾护航,将我们不仅仅培养为有知识的人,更培养为会思考、明是非、有教养、有抱负的人。
与我们成长相伴随的,是园丁们辛勤、无私的付出。
曾经,我以为中学所学习的内容,全国相差无几;直到进入大学,经过交流后,我才发现,原来三中各个学科的老师,都下了超出常规教学数倍的功夫,让我比很多外地学子更早储备了课本背后深邃涵藏的知识、接触了课本外面广袤延伸的天地,让我们这样身处三线建设地区的孩子,拥有不输一线城市学生的自信。
我清晰记得,毕业离校时,许多老师的鬓角初露白发,许多老师的眼角新增褶皱,许多老师的嗓音愈渐沙哑。
一路走来,我庆幸自己的收获,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更自豪于三中的发展。记得在校期间,校园便日益美丽,新的图书馆、新的体育楼,新设备、新菜谱……不断刷新着我们的幸福感,甚至我与互联网这新科技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在三中,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摸着电脑,学开机关机、学word操作。
汗颜的是,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我已多年不曾回返攀枝花,大概今日之学校,应已又换一番新容。
1997年,我考入三中;2003年,我辞别三中、考入北京大学。六载相伴,十五载暌违,今值三中建校40周年之际,我只想真心表白:
感谢三中,感谢老师们,给了我人生的精彩;
祝福三中,祝福老师们,赋予更多人美好的未来。